懂“12987”,才懂好酱酒

2025-09-10 · 21

        懂“12987”,才懂好酱酒 "12987",这串看似简单的数字密码,实则是打开酱酒品质之门的金钥匙。懂得了这五个数字背后的深意,也就读懂了中国酱酒为何历经千年仍屹立不倒,懂得了为何一杯好酱酒需要时光的淬炼,更懂得了为何酱酒爱好者们总说"酒是陈的香"。

这不仅是数字的组合,更是传统工艺与匠心精神的凝练表达,是时间与技艺的完美交响。

 "1"年周期:一场与时间的约定 "12987"中的"1",代表的是酱酒酿造的基本周期——一年。这看似平常的一年,却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极致尊重。从重阳下沙开始,到七次取酒完成,恰好经历春夏秋冬四季轮回。这不同于普通白酒的快速酿造,酱酒选择了一条更为缓慢的道路。

 在这三百六十多个日夜里,酒师们要完成九次蒸煮、八次发酵、七次取酒的复杂工序。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时令,如同农耕文明般敬畏天时。春季的湿润、夏季的炎热、秋季的凉爽、冬季的寒冷,都被巧妙地转化为酱酒风味形成的助推器。

 
正是这"1"年周期的坚守,让酱酒在时间的沉淀中逐渐丰满,形成了其他香型白酒难以企及的复杂层次。 这"1"年里,酒醅在窖池中默默呼吸,微生物群落在黑暗中悄然生长,淀粉与糖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成酒精与香味物质。

时间,这位最公正的裁判,筛选出最优质的风味组合,淘汰掉一切浮躁与急功近利。懂得了这"1"年周期的意义,也就明白了为何好酱酒从不会标榜"速成"二字。

 
 "2"次投料:智慧的开端与平衡的艺术 "12987"中的"2",指的是一年生产周期内分两次投料——下沙和糙沙。这是酱酒酿造工艺中极具智慧的设计,体现了古人对于酿酒节奏的精准把控。

 第一次投料称为"下沙",在重阳节前后进行,约占投料总量的50%。此时正值夏秋之交,气温适宜,微生物活动开始活跃,有利于淀粉的初步糖化和发酵。

 
第二次投料"糙沙"则在一个月后进行,投入剩余50%的原料。两次投料的间隔与比例经过长期实践确定,既保证了发酵过程的连续性,又避免了单一投料可能导致的温度失控与风味单一。

 这"2"次投料的精妙之处,在于它构建了酱酒酿造的基础框架。第一次投料奠定了酒体的骨架,第二次投料则丰富了酒体的血肉。两次投料使用的原料均为当地特有的红缨子高粱,这种高粱颗粒坚实、淀粉含量高,能够承受多次蒸煮而不烂。

 
投料时,高粱与小麦制成的大曲按一定比例混合,大曲中的微生物与酶类为后续的糖化发酵提供了必要条件。 更值得称道的是,这"2"次投料的设计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"阴阳平衡"理念。

第一次投料为"阳",开启酿造过程;第二次投料为"阴",平衡与补充。这种平衡的艺术贯穿于整个酱酒酿造过程,最终体现在酒体的和谐与丰满上。懂得了这"2"次投料的智慧,也就理解了为何好酱酒总能给人以协调统一的品饮体验。

 
 "9"次蒸煮:反复锤炼的匠心 "12987"中的"9",代表的是原料要经过九次蒸煮。这一数字背后,是酱酒酿造过程中最为艰辛也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,体现了"百炼成钢"的匠心追求。

 从第一次下沙开始,高粱要经历蒸煮、摊凉、加曲、堆积、入窖等一系列过程,然后再次蒸煮。如此循环往复,总共需要进行九次蒸煮。每一次蒸煮都不是简单的重复,而是随着发酵进程的推进,原料状态不断变化,蒸煮的时间、温度与火候都需要精准把控。

 
 前几次蒸煮主要目的是将高粱中的淀粉糊化,为后续的糖化发酵创造条件。随着发酵的深入,酒醅中的微生物群落逐渐丰富,蒸煮过程不仅要考虑淀粉的转化,还要兼顾微生物的活性与代谢产物的积累。

到了后期,蒸煮更多地是为了提取酒醅中的风味物质,同时促进酒体的老熟。 这"9"次蒸煮的过程,就像是一位武林高手在反复锤炼自己的内功,每一次看似相似的动作,都蕴含着微妙的调整与提升。

 
蒸煮过程中产生的蒸汽,携带着酒醅中的香气成分,形成了酱酒独特的前驱香气。同时,多次蒸煮使得高粱中的蛋白质、脂肪等物质逐步分解,为后续发酵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基质。

 懂得了这"9"次蒸煮的深意,也就明白了为何好酱酒具有如此丰富的香气层次——从初闻的粮香、曲香,到中段的果香、花香,再到后味的焦香、陈香,每一次蒸煮都在为这香气交响乐增添独特的音符。

 
 "8"次发酵:微生物的狂欢与协作 "12987"中的"8",指的是原料要经过八次发酵。这是酱酒酿造过程中最为神秘也最为关键的环节,是微生物与时间共同作用的舞台,展现了自然与人工完美协作的奇迹。

 每次蒸煮后的酒醅都会被摊凉,然后加入大曲进行堆积发酵,随后转入窖池中进行封闭式发酵。这样"堆积+窖池"的双重发酵模式,既利用了环境中的野生微生物,又依靠窖池中的固定菌群,形成了酱酒独特的风味特征。 

 
 八次发酵过程中,酒醅中的微生物群落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,再从复杂到稳定的演变过程。初期,以霉菌为主的微生物群落负责将淀粉分解为糖;中期,酵母菌大量繁殖,将糖转化为酒精;后期,乳酸菌、醋酸菌等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,产生酯类、酸类、醛类等数百种风味物质。 窖池,这个被誉为"酱酒的子宫"的特殊环境,为发酵提供了理想场所。

 
贵州特有的黄壤筑成的窖池,含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,这些"老居民"世代相传,形成了独特的微生物生态系统。每一次发酵,都是新接入的原料与窖池中原有微生物的一次对话与协作。

 这"8"次发酵的累积效应,使得酱酒中的风味物质极其丰富。据研究,优质酱酒中含有的风味物质种类可达上千种,远超其他香型白酒。这些物质在后续的储存过程中继续反应,最终形成了酱酒"酱香突出、幽雅细腻、酒体醇厚、回味悠长"的典型风格。

 
懂得了这"8"次发酵的奥秘,也就理解了为何好酱酒总能带来如此复杂而持久的感官体验。 "7"次取酒:分段萃取的精华 "12987"中的"7",代表的是七次取酒。这是酱酒酿造过程中收获成果的时刻,也是对前面所有工序的最终检验,体现了"取其精华"的智慧。 从第三次蒸煮开始,就可以进行第一次取酒,直至第八次蒸煮后的第七次取酒结束。

 
每次取酒的酒精度、口感与风味特征都有所不同,酿酒师会根据这些特点进行分级储存。一般来说,一轮次酒(第一次取酒)酒精度较高,口感较烈,带有明显的生粮味;二轮次酒开始变得柔和,香气逐渐释放;三轮次至五轮次酒被认为是品质最佳的"黄金轮次",酒体醇厚,酱香突出;六轮次与七轮次酒则带有更多的焦香与陈香,为最终的勾调提供必要的复杂度。

 这"7"次取酒的过程,就像是从一棵树上采摘不同成熟度的果实——有的酸涩,有的甘甜,有的饱满,有的清香。

 
酿酒师需要凭借丰富的经验,判断每次取酒的最佳时机,确保获取的酒液既能体现该轮次的特点,又能为最终的勾调奠定良好基础。 取酒完成后,不同轮次的酒液将被分别储存在陶坛中,开始漫长的陈化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酒液中的各种成分继续发生物理与化学变化,刺激性物质逐渐挥发,酯类等风味物质逐渐生成,酒体变得更加醇厚与和谐。

 
 最终,这些来自不同轮次、不同年份的酒液,将在勾调大师的手中重新组合,按照一定比例调配出风格统一、品质稳定的成品酱酒。

这"7"次取酒的多样性,为最终的勾调提供了丰富的"调色板",使得好酱酒能够在保持风格一致性的同时,又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。 懂得了这"7"次取酒的精髓,也就明白了为何好酱酒总能给人以平衡与和谐的品饮体验——那是无数次选择与平衡的结果,是酿酒师智慧与经验的结晶。

 
 结语:数字背后的匠心传承 "12987",这五个简单的数字,承载着酱酒酿造的全部智慧与匠心。它不仅仅是一个工艺流程的概括,更是一种文化符号,一种对品质的坚守,一种对时间的敬畏。

 在这个追求效率与速度的时代,酱酒依然坚持着"1"年周期的漫长等待,保持着"2"次投料的传统节奏,进行着"9"次蒸煮的反复锤炼,经历着"8"次发酵的微生物对话,完成着"7"次取酒的精细萃取。这种坚持,不是固步自封,而是对品质的极致追求;不是效率低下,而是对自然的深刻理解。 懂"12987",才懂好酱酒。这不仅是对一种工艺的了解,更是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一次致敬。

点击排行